|
1945年,抗战胜利迎来尾声。 徐向前因身体抱恙潜心休养,缺席七大;陈毅被中共中央任命为新四军军长,率新四军、华中局领导机关前往华中地区指挥工作; 罗荣桓身患重疾,亟需休养,难以全面负责山东党政军工作;林彪接受中央任命,出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开赴山东,代理罗荣桓的职务。 日本侵略者败局已定,抗日战场上硝烟在渐渐散去,但诸位战将使命未停,要时刻为开创新局面准备着。 图|日本投降 毛主席远赴重庆,刘少奇代理主席 为尽快将各位将领送到前线,毛主席派叶剑英与驻扎延安的美军观察组协商,用飞机将各位将领送到目的地。 1945年8月25日,林彪、陈毅、邓小平等20余人登上道格拉斯运输机,机场内的条件比较简陋,座位是短小的铁架子,人坐进去连头都抬不起来,好在大家早都已习惯艰苦生活。 当天早上9点多,飞机顺利起飞,通过日军占领区顺利抵达太行腹地的黎城长宁机场。 3天后,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也离开延安,乘机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图|毛主席与刘少奇 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的部队已经深入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而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回西北、西南地区,国民政府缺乏充足的时间来转移军队,同时也为了推卸内战的责任,蒋介石连续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主席赴渝谈判。 对于蒋介石的用意,中共领导人心知肚明,但针对蒋介石的邀约,该如何回应?需要细细思量,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会议,毛主席决意赴约。 毛主席表示:“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苏联红军攻占东三省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毛主席前往重庆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上采纳毛主席的建议,正式决定:毛主席去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增补陈云、彭真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临行前,毛主席还专程与刘少奇见面,交待好各方面的工作。 图|毛主席抵达重庆 8月28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的陪同下,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毛主席重庆一边抓谈判工作,一边会见爱国民主人士,同时与留守延安的刘少奇时刻保持联系,指导各地党政军民的全面工作。 作为代理主席,刘少奇肩负重任,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便是控制东北地区。 图|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 此时的东北是何种情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实行所谓的“不抵抗政策”,原本驻扎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悉数撤离,多年来让东北人民深受被压迫之苦。 由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像赵一曼、杨靖宇这样的抗日英雄都是在东北壮烈牺牲。 多年抗战,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已经在东北地区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基础,且在东北和华北的连接处还有冀热辽根据地,东北解放便可与华北迅速连成一片,进驻东北势在必行。 国民党蒋介石当然也知道东北的战略地位。 东北地势辽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蒋介石正在美国的支援下紧锣密鼓地调运军队,企图夺取华北,打开通往东北的道路,不惜一切代价抢占东北。 这是一场时间、战略的比赛。 图|美军帮蒋介石运兵 早在1945年8月中旬,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就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成立东进委员会和前方指挥所,抽调万余人进入热河、东北。 毛主席离开延安后,刘少奇迅速抓紧部署调集部队和组织人员,开赴东北。他对从延安出发去东北的干部们讲话:“去东北的人员要想方设法尽快进入东北,只要我们在那里有了工作,就可作为与国民党谈判的资本。” 9月7日,刘少奇指示华中局:抽调一批来自东北的干部,立即集中起来,指定负责人带队,经山东分局迅速送往东北。 9月11日,刘少奇再次下令:山东分局抽调4个师12个团,共计2.5万至3万人,由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统一指挥,进入东北地区活动。 就连正在延安、原本受命南下去新四军工作的八路军第三支队政委张启龙、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程世才等人如今也调转方向,北上前去东北。 15日,刘少奇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达重要指示: “目前我党的任务,就是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强大力量。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 图|毛主席与刘少奇 一时间,大量的共产党干部、部队进入东北地区,而且日本投降后,在东北也遗留下大量的武器装备,许多工人农民在共产党人的号召下选择参军,东北地区的武装力量不断扩大。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地方干部等不同队伍都自成体系,没有统一的领导指挥机关。 9月14日,东北中央局正式成立,负责统一领导筹划东北地区的工作。东北的各项军事部署皆已到位,但不能没有主将,究竟派谁去东北主事呢? 9月17日,刘少奇给正在重庆谈判的毛主席、周恩来发去电报,他在电报中提出自己考虑的3个推荐人选: “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李)富春、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 陈毅、林彪、徐向前皆是骁勇善战、用兵如神的战将,而此时3人皆不在东北。 图|陈毅 毛主席:选定林彪 陈毅接受党中央的任命后,前往华中地区,开展指挥工作。 徐向前领兵能力毋庸置疑,但此时徐向前因多年征战,身体有恙,尚在休养之中,显然不适合接下来任务艰巨的东北指挥工作。 林彪早前已经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正在赴任途中,接替山东党政军负责人罗荣桓的工作。 图|徐向前 时间紧迫,战机不容延误,党中央必须尽快确定主持东北的人选。9月19日,刘少奇再次向远在重庆的毛主席、周恩来发去电报: “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 当日,毛主席、周恩来就致电中共中央:“同意陈毅、饶漱石去山东,罗荣桓、萧华去东北,林彪去热河,越快越好。” 在刘少奇推荐的陈毅、徐向前、林彪三人中,毛主席也最终同意选择林彪前往东北地区领兵作战。 图|毛主席与林彪 在选择战略区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当然也有自己的用人原则: 其一,要有统领千军万马的指挥才能;其二,要有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其三,要立过赫赫战功;其四,要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 而林彪无疑是符合这四个条件的。 而且,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第三师等部,大多出自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这些都是林彪的老部队,更利于林彪统帅东北各部。 毛主席说:“林彪是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 图|毛主席 行军半路上,中央给正在林彪发了一份“万万火急”的电报,要林彪、萧劲光一行不去山东,立即出发前往东北。 林彪得知中央更改对他的任命,随即转道前往东北。在未抵达东北地区前,林彪致电军委报告:“我与萧等现在濮阳军区,拟25日动身经冀南、冀中、冀东,需时月余可到。” 一路经冀南、冀中、冀东等地区,林彪发动群众、训练部队、组织武装,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未到东北前,林彪就开始思考如何作战的问题。 10月11日,林彪在冀东地区收到中央电报,命令他赶赴沈阳,指挥作战。 图|林彪 林彪率军至东北 1945年10月11日,延安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 因为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毛主席安全返回延安,延安机场聚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神情激动,等待着毛主席的归来。 刘少奇、朱德和许多干部群众一起早早等候在机场,迎接毛主席。待毛主席回到枣园住处,刘少奇当即向他汇报多日来部署进驻东北的工作情况。 在延安的毛主席、刘少奇,都紧密关注着林彪部队的动向。 图|毛主席与刘少奇 毛主席提出:“关上东北的大门,海上守住安东、营口,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沈阳。万一不成,亦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华北、东北的自治地位。” 但自林彪收到中央电报的10多天之后,却杳无音讯,这让许多已经抵达的部队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毛主席发电报询问在东北主持工作的彭真:“林彪现在何处?” 刘少奇也向林彪发去电报:“你们现在何处? 中央前电要你们即速赶到沈阳,收到否? 你们意见如何? 久未得复,甚为焦念。望你们星夜赶去沈阳指挥作战。” 电报迟迟未得回复。 图|林彪 事实上,林彪在接到中央的命令后,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路,他们没有随行电台,一路上也没有经过大的军区机关,难以与中央取得联系。 10月25日,林彪已经抵达山海关;27日他抵达锦州;28日到了沈阳,与东北局的彭真顺利会合。直到通讯正常,林彪才取得与延安方面的联系。 10月31日,由关内进入东北的部队与东北人民自卫军统一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毛主席下令: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图|杜聿明 当共产党的部队驻扎东北地区时,国民党蒋介石同时运送兵力至东北,并思索派谁去东北主持军事? 起初蒋介石打算任命东北军将领何柱国,但何柱国身体有恙,再加上蒋介石不放心,便打消这一念头。 打算派关麟征时,东北国民党政府主席熊式辉又与关麟征处不来,坚决反对蒋介石的这一安排。 一来二去,蒋介石最终决定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进入东北地区的初期,林彪根据形势变化,在指挥作战的同时,参与领导建立东北根据地,组织指挥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并于1947年先后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国民党军30余万人。 在一连串的失败下,杜聿明一筹莫展,忧郁成疾,到最后已经无法主持国民党东北军事,不得不垂头丧气离开东北,前往上海治病。 图|庆祝东北解放 杜聿明离开东北后,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遭到东北解放军的不断攻击。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率军发起攻击,所向披靡,卫立煌的部队节节败退。历时52天,东北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作为解放战争首场战略决战的辽沈战役成功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可靠的战略后方。 事实证明,当初刘少奇、毛主席任命林彪主持东北大局,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是高明的。 图|影片《大决战》中的“林彪” 东北解放后,林彪带领部队在东北休整,并于1948年11月,再次领命率军入关,担任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 从此,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名字就是:林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军委下令筹拍《大决战》时,有人建议将林彪一笔带过,或是直接不给林彪镜头。 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杨尚昆直接表态:“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 就这样,在影片《大决战》,关于林彪的作战情节必不可少。尤其是《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林彪”这一角色更是十分重要。 毕竟1945年,林彪的确奉令转自山东转道,进驻东北,并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横刀立马,骁勇善战! #深度好文计划# |
